(资料图)
文/九派新闻特约评论员 毕舸
有报道称,为了应对中国日益激烈的电动汽车竞争,奥迪正在考虑直接从本地的电动车企业购买一个电动平台的授权,缩短其车型的开发时间,报道还称,目前谈判正在进行中。此前,大众 CEO 奥博穆罕见公开指责奥迪品牌,不仅承认奥迪车型阵容“落后于竞争对手”,而且还表示大众集团的业务也高度依赖中国,纯电动汽车产品线与中国市场相比没有竞争力。
在新能源车赛道,国内自主品牌与外资品牌此消彼长,感到压力的不只是大众集团。2023年一季度,我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跃居全球第一,市场调研机构Canalys最新报告指出,预计在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有望达44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占比有望超30%。另一方面,数据显示,中国进口车销量在2017年达到124万辆后持续下降,2022年销量已跌至88万辆,年均下降幅度为10%。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到5月,进口车仅有28.4万辆,同比下降了28%。其中以日系品牌为代表的普通混合动力乘用车进口下降46%,下降超出预期。
近年来,随着政策利好,国内新能源车企迅速崛起,在三电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了长足突破。在全球TOP 10的电池供应商中,中国企业占据六个席位,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和性价比大幅提高,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驱动电机和功率电子控制器功率密度成倍提升,从电驱动总成到核心部件减/变速器、电机、控制器国产化占比在60%-74%之间。自主IGBT功率模块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50%。
核心技术上有了自主创新成果,我国新能源车企在产品质量和性价比上也显现出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日趋完善,形成了规模化的产业带,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都聚集了众多新能源车企及上游制造加工企业,这使得我国新能源车企能够实现零部件就近采购、整车批量生产,实现生产成本的有力控制。
与此同时,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汽车消费力的旺盛,也能让国内新能源车企在发展过程中,享受到足够的增量市场红利,不断获得投资、销售收入的增加,并将资金用于新一代产品研制,由此形成良性循环。
政策引导的有效性、产业布局的完善、制造及销售成本较低以及庞大的市场需求,构成了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之源。我国政府在推行新能源车产业发展方面可谓大刀阔斧,一方面通过补贴等形式,形成制度激励,一大批自主品牌应运而生;另一方面通过在政府用车、公共交通体系率先使用新能源车,起到了示范作用,也为发展之初的新能源车企提供了订单,从而让我国新能源车产业实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
相比之下,欧洲在新能源车产业政策制定及执行等方面较为迟缓,分散的市场格局,又使得成员国车企无法获得庞大的市场支撑。而传统燃油车企难以割舍燃油车业务带来的高收益,迟迟无法完成转型,也就丧失了宝贵的时间窗口,让我国新能源车企弯道超车。
新旧产业的替换正随着技术革命而加速,任何行业巨头如果留恋于过往辉煌,如同脚步缓慢的大象无法转身,就可能被新的技术浪潮所颠覆。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