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张炜
中国银保监会于近日印发《关于银行业保险业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持续加强监管考核引领,稳定增加涉农信贷投入。各银行机构要继续单列涉农信贷计划,努力实现同口径涉农贷款余额持续增长,完成差异化普惠型涉农贷款增速目标,加大对粮食重点领域信贷投入。
《通知》围绕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任务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从聚焦农业强国建设重点领域、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三农”领域保险服务质效、强化监管引领等四个方面提出十五项工作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指路灯。金融业是社会经济运行的‘血脉’,是资金流动的渠道,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金融业的有力支持。此次《通知》的发布,对银行业保险业助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马天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基础设施依然不足,服务体系亟待完善,服务质效有待提高。同时,新市民金融服务匮乏、涉农保险覆盖面窄、农村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风险管理意识不足等情况仍存在。《通知》结合前期工作经验及农村金融发展问题,对金融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提出新要求。
据了解,2022年4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过《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2022年银行保险机构在加大涉农信贷投入、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涉农贷款余额49.25万亿元,同比增长14%,增速比上年末提高3.1个百分点;农业保险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投资学系副主任翁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称,农商行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建设仍存在短板。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传统的面向小农户的金融服务已难以充分匹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农商行现有的信贷创新主要集中在抵押贷款、担保贷款等方面,依托金融科技对信用贷款进行创新仍有待探索。另外,农商行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以短中期贷款为主,与农业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的长期贷款创新仍较少。
翁辰认为,农商行落实《通知》精神及更好地发挥自身作为,首先,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创新金融产品。随着乡村文化、旅游、休闲、民宿、健康养老等新产业(300832)新业态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主体由传统农户向入乡创业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涉农企业等多元化主体转变。农商行应根据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特点,推出匹配多元化主体需求的金融产品,以更好地支持乡村产业振兴。其次,依托金融科技创新信用评级技术,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物不足的难题。农商行应依托金融科技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字化信用评价体系,为信用等级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额度充足、利率优惠、周期适配的信贷产品支持。
马天娇指出,银行业要进一步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金融支持,为建设农业强国贡献力量。一是深入农村环境,走进农民生活,探索农业需求,推动资源和服务下沉,精准保障“三农”融资需求;二是加大农业农村专属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形成各具特色、品类丰富、针对性强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农村金融服务质效突破;三是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及产业基础,择优支持特色产业发展,拓展产业链上下游客户群,提供“链式服务”,带动全产业链的融合与升级。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提出,稳定增加涉农信贷投入,保持脱贫地区金融供给持续增长,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做好监测考核工作,优化涉农金融发展环境。翁辰表示,一方面,要加大农村信贷投放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涉农贷款金融产品,扩大抵押担保范围,不断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入,提升金融服务“三农”的质量与效益。另一方面,应促进涉农信用信息共享。搭建多方联动的信用信息共建共享机制,运用大数据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精准画像”,提供农村经济主体信用信息查询服务,为“三农”融资提供便捷渠道。
关键词: